【生态足迹是人类生产和消费的行为所需要的生态空间的面积,考察的是人的消费对生态系统的需求。生态足迹越高,说明人类消耗的资源就越多。一个区域的生态承载力越大,该区域的生态容量越大,其供给生态资源并吸纳废物的能力越强。通过把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进行比较来衡量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和建议。】
控制生态足迹,建设美丽中国
本报记者 张静
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每年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需求已经超过了其可再生能力。中国生态系统相对脆弱,高原、山地、荒漠和戈壁占据大半壁江山,生态系统生产力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根据生态足迹网络发布的2012年生态足迹报告显示,中国人均生态赤字为1.3公顷,高于全球平均水平0.9公顷。这说明在中国要维持一个人生存所需、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高于全球人均面积。(生态足迹报告每两年一次,最新的2014年报告尚未发布)
因此控制生态足迹,消减生态赤字,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发展,是人类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历史的必然:生态建设与经济和谐发展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工业革命以来,人们在享受物质财富急速膨胀的同时,生态足迹出现赤字的阴霾已悄然笼罩,然而近百年来,这种恶化的形势更加严峻。
如果一个地区的生态足迹大于该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则表明该地区的人类负荷超过了生态容量,即产生了生态赤字。“一国的生态赤字表明该国的人类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要满足其人口在现有生活水平下的消费需求,要么从地区之外进口欠缺的资源以平衡生态足迹,要么通过消耗自然资本来弥补收入供给流量的不足,成为生态负债国。”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张茉楠表示。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数据表明,人类最近100年的消耗,超过以前全部人类历史消耗的资源的总和。仅在过去的35年里,人类就丧失了近1/3的地球生态资源。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以及快速城镇化发展,带来了很多环境问题。
中国只拥有7%的淡水资源,但是养活着占世界20%的人口,大概有3亿的农村人口没有办法享受到安全的饮用水,全球20个最污染城市当中中国就占了16个,同时中国还是全球使用农药最多的国家。从2012年年末,持续的大规模雾霾天气席卷全国,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中国的环境问题。
“不断发展的能源需求,迫使中国只能通过以自然资源的形式进口生物承载力来弥补部分生态赤字,可以说,中国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面临着非常严重的生态危机。” 张茉楠说。
“因此,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必须要提高生态承载力,降低生态足迹。” 瑞士环保署署长布鲁诺·奥伯勒表示,“必须要学会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之间的关系问题。”
生态足迹这个概念由马西斯·瓦克纳格尔在1992年提出来。“生态足迹总体上反映了我们对生态系统服务消费的程度,它能够比较好刻画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关系,它是一种基于物质代谢的生态环境评价有效工具。”中科院地理科学和资源研究所的谢高地表示。
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由三个因素决定:人口数量、人均消费量和该消费量的资源密集度。“通过这三个因素,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变化,生态足迹的变化可以让我们更加科学地评估中国生态环境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谢高地说。如2008年,每一个中国人需要从国外进口大概0.5亩的承载力,这个生态承载力进口速度增加很快,到2014年已经达到人均1.5亩了,这说明我们遇到的生态资源问题越来越严重。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按照生态系统容量空间范围,科学发展经济,切实保护环境。对于社会经济活动的强度和水平已经超出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地方,应该减少生态足迹,逐步顺应自然,建立与生态系统容量相适应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榜样的力量:瑞士绿色发展范式
在二十一世纪,人类日益增长的对物质资源的需求和自然资源快速枯竭的矛盾已成为影响全球发展的一个主要矛盾。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是当今世界重视的一个焦点问题。生态足迹作为评价可持续发展的工具,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突破口。
瑞士是世界上第一个最早完成生态足迹评估的国家,同时也是生态足迹联盟的主席国。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早期,瑞士也曾经历过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的阵痛。然而,通过法律与经济等手段综合治理,瑞士不仅赢得了花园之国的美誉,更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
“瑞士每年都会投入50-100亿瑞士法郎来进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而这笔资金仅仅靠政府是无法解决的。我们就要动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并建立起严格的监管体系,而这个监管系能够保证设施建设有序健康进行。”瑞士环保署署长布鲁诺·奥伯勒说。
“瑞士致力于在国际上深化并贯彻一个国际环境系统,其中包括气候、生物多样性、化学品以及保护水、森林等各领域的多项协议。”对照瑞士,为了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中国需要制定严格的环保标准,加快推进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与此同时也要学习国外新能源和先进环保技术,推进产学研结合,推动清洁能源市场化。
而瑞士在精密仪器制造产业,与环境更为密切的医药保健和养生产业、以人为本的精细化旅游业、环保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方面的成就,都将成为中国提供学习和借鉴的基础。
瑞士的英格堡,英格堡地处瑞士中部地区,人口400多万,有接近80%的人口就职于第三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当地的经济,尤其是当地农业的发展非常有帮助。”瑞士环境署副署长约瑟夫·赫斯用家乡的例子为中国支招。
约瑟夫·赫斯说,瑞士农民在夏天、秋天季节时,会将精力放在农业工作上。不过在冬天农闲的时候,他们会为一些旅游公司做短期工,提供场地看守、滑雪指导等服务。这种季节性的旅游岗位,不但为农民提高收入,也增加了当地劳动力的利用率。
同时,在瑞士,区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更大规模的城市化发展,对城市环境进行规划。此外,清洁战略是瑞士采取的一个主要战略,中国也可以考虑引入最先进的清洁技术的战略,比如说GIS,还有城市引擎这样一些项目可以用于中国区域的规划。
在中国,世界自然基金会从1980年开始,在四川的卧龙开展生态足迹研究,保护大熊猫。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办公室执行总监卢伦燕说:“我们最早保护稀缺物种,到保护他们的栖息地,以及发现很多因素威胁他们的生态关键系统,比如说气候变化,到现在我们更加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实我们可以在保护的同时又发展。”
在卧龙,世界自然基金会帮助当地改造炉灶,使炉灶更加高效,少砍伐木材,提高他们做饭效率,减少时间,而且还帮助当地的农村妇女能够呼吸更清新空气,保护他们的健康。同时,帮助他们去种植花椒和养殖蜜蜂,增加收入。
建设美丽中国,向瑞士“取经”。
美丽中国的需求:控制生态足迹制胜战略
在2015年贵阳国际生态论坛上,贵州生态足迹项目(2015-2016)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以生态足迹为重点,借鉴瑞士在发展山地经济方面的成功经验,运用国际普遍采用的生态足迹标准,对贵州的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进行分析,了解资源和环境禀赋,设定绿色发展目标,为政府决策,高效利用现有自然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这一举措不仅增强了贵州与瑞士在生态文明建设及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和交流机会,同时搭建起贵州与瑞士以及欧洲合作开展绿色创新知识、技术交流和研发的平台,并通过国际合作促进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创新和项目合作。”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主席章新胜表示。
生态文明的议题已经受到全世界的聚焦,直面生态问题已经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加强国际合作,控制生态足迹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之一。
全球生态足迹网负责人Mathis Wackernagel认为,没有高效的环境管理同样也会对经济发展造成浪费和损失。“全球足迹网络的数据显示,世界人口和消费都在增加。较高的人均需求量为每个人留下了较小的资源储备。人口越多,就意味着有更多的人来瓜分有限的资源。不管是什么因素(消费或人群),人类的需求只会大于地球能够提供的资源,而这种对资源的使用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后果将非常可怕。”
中国正处于发展的转折点,以生态文明作为出口,顺应了广大人民对更优质的生活方式的追求,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逻辑。建设美丽中国,目标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使人口资源环境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不仅要使生态的天然供给处于最佳状态,更重要的是要控制对生态的需求。
“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通过保护自然资源,提高生态效率,转变消费模式,引导资金流向以及建立公平的资源管理体系。” 卢伦燕表示。
瑞士驻华使馆环境、发展及人道主义援助处参赞查斐提出,发展经济不能够损害自然的资源,不能仅仅再以GDP增长作为唯一评判标准。中国政府已经把环保、生态作为考核地方政府和官员非常重要的绩效指标,这一点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我们有怎样的数据可以开放,普通的人能够获得什么样的数据,这也很重要。
对此,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席,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表示赞同,我们过去对于各级干部的考核都是按照GDP来考核,以后对于各级政府官员的考核应该更多的按照生态足迹所显现的具体内容来进行考核,这样才使得我们政府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真正起积极的作用,而不是一个消极的作用。
在 “生态年代”,控制生态足迹的制胜战略还包括,利用废弃物作为资源、多样化及互助;低碳发展,实现能源的有效收集与利用;爱惜材料,尽量采用清洁、不污染的材料等;保持生物圈的平衡,保持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等。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则指出要在因地制宜的同时利用信息化及时,对接互联网+的思维,突破地理的劣势和物理障碍,跨界融合,充分利用信息化工具和手段,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发展方式不能解决的问题。
“此外,还有一点就是我们要进一步减少垃圾的产生,我们要谨慎使用我们的生态资源,来进一步促进对环境的保护。”约瑟夫·赫斯说,在这个过程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进一步促进公众环保的意识和生态发展的意识。
因此,要使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达到和谐,人均生态足迹必须要得到控制,必须要低于生态承载能力,这样才能确保生态安全,才能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文/张静)
责任编辑:小疯
本文来自作者[yuange]投稿,不代表时时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st666.com/wiki/202411-545.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时时推号的签约作者“yuange”!
希望本篇文章《生态足迹:如何评估人类的环境影响?》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时时推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 【生态足迹是人类生产和消费的行为所需要的生态空间的面积,考察的是人的消费对生态系统的需求。生态足迹越高,说明人类消耗的资源就越多。一个区域的生态承载力越大,该区域的生态容量...